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关于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运行模式的思考

编辑:管理员    来源:志愿者发展基金    发布时间:2022-07-18 23:32

微信图片_20220720122518.png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和时代风尚,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志愿者的队伍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纯净的志愿服务价值与多彩多义的志愿服务实践之间的张力和矛盾也逐步显现。“中国青年志愿者”微信公众号开设“志愿观察”专栏,以期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志愿服务现象,剖析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传递好经验、好做法,与志愿者朋友们一起见证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的点滴。


“志愿观察”专栏常年征稿,欢迎广大志愿者朋友们踊跃投稿(投稿邮箱:zgqnzyz@126.com),分享对志愿服务现象、案例的思考和看法。我们期待更多的志愿者朋友们一同关注参与。


本期我们推送的是文章《关于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运行模式的思考 》。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在全国广泛开展,为抗击疫情贡献了重要力量。随着区域分级精准防控策略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在管理服务、防疫组织、应急处置、宣传引导等方面承受巨大压力,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主场景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本轮疫情中,很多城乡社区特别是绝大多数严格管理的封管控区、防范区都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伍,为社区防疫工作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各地在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边实践边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征,特别是在志愿者的招募、组织和管理方面,逐渐形成了几种比较典型的模式。


模式一:统筹动员,分级推动


地市、县级团委等相关部门在党委领导下统一动员储备,发挥各类志愿服务平台作用,广泛动员储备注册志愿者、团员青年,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社会面的志愿服务力量,建立防疫志愿者供需库,对接社区按需统筹。如广州团市委多渠道组织精干力量组成常态化青年防疫应急志愿者储备队,链接供需两端,建立“社区点单、团委派单”机制,实现了志愿者资源的常态化储备和有效供需对接;江苏南通组织党政机关青年骨干下沉疫情防控一线,向社区报到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微.png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志愿者储备的“水库”保障作用和调节功能明显,志愿者来源广泛,注册志愿者占比较大,志愿服务专业性强,能够为志愿者提供必要培训及相关保障,管理较为规范有序。但在供需对接上还需要进一步网格化、精细化,面向需求方的宣传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模式二:属地招募,区域调配


在属地疫情防控综合协调机制下,按行政区划由相关部门在区域内部统一招募,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和封管控社区分布情况,向重点防疫社区调配。如北京市今年5月发布《疫情社区防控志愿服务工作指引》,鼓励引导社区志愿服务,一些乡镇、街道统筹本地疫情防控管理需要和区内人力资源实际,动员企业居家办公期间无需上岗的写字楼保安、工勤人员等力量组织志愿者队伍,调配至封管控社区参与核酸检测秩序维护、卡口管理、居民组织、服务保障等工作。


微信.png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对区域内需求及潜在志愿者力量动态掌握更系统、更及时,招募组织性、目的性强,分配有序高效。但基本属于即招即用,紧急情况下储备不足,且区域内志愿者来源、专业性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模式三:社区牵头,按需组建


社区、物业公司结合本社区需求组织力量开展志愿服务,致力于自给自足,服务内容主要针对本社区管理,主要作用发挥在“最后一公里”。如北京某小区今年5月划为管控区后,在社区党委牵头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支持下,社区居委会会同物业公司党支部、团支部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以物业公司20余名党员和10余名团员为骨干,统筹整合卫生服务中心、包片民警、社区社工、街道包片科室人员、区职能部门下沉干部等力量,组织动员152人的星火志愿服务队,配合街道社区规范有序开展管控、服务保障社区民生。


微信图.jpg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可以精准掌握社区内部管理和服务需求,针对性强,志愿者了解社区基本情况,各方面工作熟悉。但存在人力资源有限、志愿者专业种类相对单一等问题,部分人员需在开展岗位工作同时兼顾志愿服务。


模式四:居民自发,互助共建


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一般在封管控区其他来源志愿者力量不足时,针对居民生活痛点,紧急组织、紧急响应、紧急支援,主要作用发挥在“最后100米”。如上海某管控社区居民自发组织青年力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承担防疫组织、物资采买、转运配送、老幼关怀等工作,还总结梳理相关经验形成了《社区防疫志愿者服务手册》在网络推广,在本社区和社会公众中都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反响。


微信图片_.jpg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更加关注社区居民切实需求,机动灵活、群众基础好,社会认可度高。但由于参加活动的志愿者“散客”情况突出,受自身工作时间限制、社区封管控隔离要求等影响,志愿者服务时间不能常态化保障,志愿者缺乏上岗培训和权益保障,在统一组织和规范管理方面还有不足。


微信图片_202.jpg

通过对几种主要模式的梳理,结合典型案例对各自优势和不足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面对社会面越来越常见的“应急需求”,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无论从组织招募、供需对接,还是在规范管理、权益保障等方面都还有很多提升空间。现阶段,重点在于发挥好几种模式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作用,协同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第一,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各级志愿服务指导部门与属地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及时有效对接供需,高效统筹优秀志愿者资源,实现志愿服务组织上下联动、纵横结合。


第二,需要更好地依托社区基层的原生土壤,吸纳好、引导好、规范好居民自发的志愿服务活动,及时提供志愿者培训、权益保障、时长登记等相关专业指引,实现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需时有备、战时高效。


第三,需要各地及时梳理总结基层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归集典型案例,推动实现成果转化和复制推广,适时发布工作指引,不断完善工作体系和管理规范,让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更加规范、健全、可持续发展。


第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社区常态化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路径和机制,重点依托团的基层组织,有针对性地培育一批社区青年志愿者骨干,探索建立社区志愿者储备库和社区青年志愿服务“第一响应人”机制,逐步实现常态化稳定性运行。


第五,需要在疫情防控“全民知志愿”的形势下,进一步深入挖掘志愿精神内涵,综合运用各类新媒体手段做好宣传动员和舆论引导,发挥青年志愿者的示范效应,带动社会潜在志愿者亮明身份、树好形象,将志愿精神的种子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微信图片_20220720122.jpg

疫情防控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正是这种与每个社会参与者的天然紧密联系,孕育着新形势、新条件下志愿者行动的深厚土壤。疫情防控条件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广泛开展,让全社会对志愿服务有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更深刻的体会,已在社区基层点燃了弘扬志愿精神的无数星星之火,有望将志愿服务事业推向一个新的蓬勃时代。



本文作者:中国青年志愿者媒体中心评论员    王颖


编辑:李鹤斌(沈阳化工大学)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志愿者”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花园中路168号3号院 邮编:100053 客服邮箱:zhyshg@outlook.com
版权所有 ©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乐善基金 备案号:京ICP备字9037064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56号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