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理论研究要立足于实践、升华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编辑:管理员 来源:志愿者发展基金 发布时间:2022-07-18 23:4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和时代风尚,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志愿者的队伍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纯净的志愿服务价值与多彩多义的志愿服务实践之间的张力和矛盾也逐步显现。“中国青年志愿者”微信公众号开设“志愿观察”专栏,以期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志愿服务现象,剖析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传递好经验、好做法,与志愿者朋友们一起见证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的点滴。“志愿观察”专栏常年征稿,欢迎广大志愿者朋友们踊跃投稿(投稿邮箱:zgqnzyz@126.com),分享对志愿服务现象、案例的思考和看法。我们期待更多的志愿者朋友们一同关注参与。本期我们推送的是文章《志愿服务理论研究要立足于实践、升华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近日,为推动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加强青少年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共青团中央启动2022年“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申报工作。“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机制研究”列入选题范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志愿服务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日益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构成和有力支撑。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规划》十大重点项目之一,不仅成为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工作载体,也成为青年实现有序社会参与、社会融入和社会表达的重要途径。加强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机制研究,有利于更好发挥各级共青团、青年志愿者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也有助于加强青年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助力构建青年志愿服务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笔者认为,当前的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存在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我国志愿服务发展具有实践先行的特点。与丰富鲜活、蓬勃发展的志愿服务实践相比,理论研究的发展进程相对滞后,且长期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状况,导致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一直在追赶志愿服务实践的发展。二是理论研究脱离实践。从研究成果上看,有个别学者缺乏对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史和现实的了解,过于依赖“实验室数据”和“西方理论视角”,或仅基于“单一测量模型”就草率得出 “结论”,殊不知这些“结论”可能严重背离了实践,甚至可能会对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三是理论研究不能有效指导实践。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当前的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多以志愿服务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实务分析和模式梳理为主,缺少具有实践导向的、建构性的理论创新,也就很难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前瞻性、引领性的指引。志愿新时代已经到来,志愿服务理论建构恰逢其时。我们期待,在《规划》有关课题的牵动下,志愿服务理论研究能够奋起直追,立足于实践、升华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创新产出一系列优秀研究成果,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的新发展增添新动力。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志愿者”